晶奈

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上海房价3年内破均价4w

李克强曾再三追问上海市长:要政策 还是要改革 上海甚至会有政治体制普选上的试点改革。
    上海设自贸区,受到最大心理冲击的恐怕是香港。有人称,香港目前只是一个内地的免税总店。香港奶粉限购、水货问题背后,折射出香港经济目前的繁荣,主要是依赖免税政策和内地的消费力来支撑。
上海自贸区建立后,会在迪士尼项目地区建免税购物中心,以后不用再到香港购物了,这是一大冲击。




    上海在香港的优势项目——金融,物流,商贸和旅游等方面之上,今后的关系将是直接竞争的关系。
    而且,作为自贸区,人员往来必须方便,配套措施是:对到上海的外籍人士会采取很方便的落地签证。香港作为内地中转站的地位也将会大大被削弱。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从一定层面上意味着深圳的衰落。
    广东省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官员指出,上海自贸区的获批,影响的不仅是目前正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和金融创新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包括深圳市乃至整个广东,都要考虑跟上。
    不过,前海管理局一名官员则表示前海并无需担心。“前海与上海不同,打个比喻,如果说北京是大脑,上海就是心脏,而前海是脚趾头。金融创新存在风险,不适合用于心脏,脚趾头适合,如果做得好可以复制到别的地方,如果反应不好完全可以再调整。”
    但有点评称,至少深圳外向型的企业,有不少会去上海设立新公司,以得到政策上的优惠,上海应如何加快“以开放促改革”的步伐,怎样才能承担好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重大改革创新责任?8月10日,以“上海加快开放促改革的重点任务与路径”为主题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海)研讨会就此作了注解和回答。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表示,上海自贸区方案在7月3日国务院会议上已经原则通过,现在具体的一些批文都在办理过程当中。回忆起上海争做自贸区的经历,杨雄透露,今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外高桥保税区调研时,对于上海自贸区试点方案表示支持,并明确这是重要的促进改革的一个措施。
   “当时他(总理)一再问我,上海是不是要改革,我说是,态度是表得非常坚决,我说我们没要政策,我们要改革。”杨雄透露了一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时的态度,总理肯定了上海的积极和主动,敢于自己挑重担,并强调一定要把改革放在第一位,制度创新放在第一位。


        重点突破制度创新
    “上海希望通过自贸区建设,在体制机制上有一个新突破,制度创新将作为自贸区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国务院7月3日会议上总理的明确要求。”杨雄强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说:“为什么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而不是叫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因为上海建设自贸区要着眼于全国发展、着眼于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上海建设自贸区有两个基本定位,一是先行先试,二是争创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新优势。先行先试和争创新优势的方法在于制度创新,要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隆国强指出,“便利化”其实是监管理念的变化,思考的是“先查验、后放行”,还是“先放行,后查验”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政府如何定位、如何转变职能。上海在建设自贸区过程中,政府应当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公共服务。
    隆国强表示:“上海自贸区应着眼于全国新一轮的改革和新一轮的开放,先行先试面对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优势和国内形势,并为下一步开放和下一步改革做很多实验。”
   “上海建设自贸区必须着眼于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推动。”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认为,上海建设自贸区中,改革的重要方向是终结审批制,逐步建立“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方式许可管理为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
李克强总理最近到上海、江苏调研,提出把现时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提升为自由贸易园区,并且说要复制“香港模式”(见观察者网4月2日新闻:李克强鼓励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园区 香港模式有望复制)。一时之间,大家都对于上海会否发展出一个“尖沙嘴第二”甚至“中环第二”,甚有期待。
    香港的发展十分偶然,体制上和地理上的限制都不少。到了近年,香港落得只能靠金融和免税消费品对国内旅客零售来支撑,和珠三角的融合只闻楼梯响,迟迟未见香港方面的配合方案。反观上海和长三角,在整体资源、物流便利性、地域纵深、人文历史、科研基础、甚至土地储备方面,俱比珠三角优越,而计划中的贸易园区,将能配合整体规划,不会像香港这样“两耳不闻天下事”。一个具有眼光的规划者,应该看到它除了可以成为一个中环(金融)、一个尖沙嘴(消费)以外,至少还是深圳(研发)的一部分。说到底,“复制香港”源于邓小平多年前的愿景,在那个年代自是一番豪言壮语,而今则需要辩证的理解。
    而同样的,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之中的地位转变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形势,自由贸易园的功能也做出转变,我们不应该以今日眼光静态地预测今后发展。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作一个很粗略的预测。在贸易园立项发展的早期,首先落户的应该是比较灵活、法律细节较不复杂的零售业。可以设想,现在香港的“自由行”热店例如莎莎、卓越等,在贸易园的灵活法规安排下,其实只要把香港的译名转成内地的形式、把繁体转成简体,几乎就可以一切照旧(其实在香港本地也可以这样做,但店主生怕被“本土”民粹包围罢了)。
    这对目前香港的“自由行”应该有一定影响。目前,“自由行”旅客量占香港旅游业的7成,而旅客的主要目的,就是来港购买免税品,诸如烟酒、电子产品、化妆品、药物、奶粉之类。这种对内零售业直接支撑了香港7万以上的就业人口,如果连同相关受惠行业,则达到20万人。要是这个份额被上海夺去,对香港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值得担心的是,目前香港新一代就业困难,低学历青年很需要零售业提供职位,要是有大量职位流失,社会动荡并非不可能出现。可幸的是,目前“自由行”旅客仍以广东省居民为主,即使上海的免税购物区与香港类似,广东省居民仍会以香港为目的地。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香港的高铁短期内难以通车,而上海已是高铁枢纽,所以其他省市的居民必然觉得去上海更方便,也就是说,这个份额虽然不很多,但香港是必定会丢的。


    金融方面,香港的短期优势仍将继续一段日子。毕竟香港自有一套货币及法制,也有长久以来熟练的金融和法律训练,对中国而言是一个缓冲,在刻下全球金融不稳定、货币战争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外国来说亦是他们“今后10年要做的事有两件,一是发展转型,二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如果两句话并成一句,就是用改革开放来推动发展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上海建设自贸区尤其要注重发展转型的途径,一是制造业的服务化,即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习惯的英美体系的一部分。
    可是在长期,上海的自由贸易园区必然有一番新气象。金融方面,随着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区内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大增,给予上海方面的巨大发展空间;相对地,香港历来所足以自豪的英美法制和商业习惯,在中国崛起的大图景之下、特别是在东亚三国的商业文化中,却未必具有太多的优势。到了那时候,不只上海将占有东亚的金融中心地位,前海的建设也应已就位,香港的金融业将岌岌可危。
    随着中国逐渐掌握产业链的上游,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意义将由免税区、招商引资,转变为更平等的产业互补,主要对象是发达的日韩,上海的自由贸易园区可能配合这个发展方向。回顾香港,在地理上更面向东南亚,然而在可见的未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仍将在产业链的下游,要么向中国输出廉价产品,要么让中国的资金进驻当地,不论何者,香港的自由贸易港地位在过程之中不具备太大意义;真正需要自由贸易区、港的,反而是这些国家(地区)。
    因为香港的金融业前路艰难,与一片向好的上海相比,是此消彼长。其实不用说未来,仅仅是过去数年内地企业来港上市造成的资金流亦已经饱和,新企业内港的潮流已暂歇,一旦这笔资金流被消化,香港金融的业务暂时还难以看到新的出路。目前,香港金融业约6成资金来自内地,要是这一大笔的资金转移他处,对香港金融业的打击是可怕的。当香港的金融地位渐被取代时,原来的金融精英、天之骄子也将面临成规模的裁员,他们很可能将怨气发泄在政府身上,而香港的民主党、公民党等等(如果还存在的话),与这些长期受英美价值观渗透的专业人士正好“对口味”,势必为香港添上不安定因素。